与北京大学的新文化派遥相对立的南高学派,在五四之后也开始改革课程。1919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新任校长郭秉文提出“改良课程案”,把国文部改为国文史地部,原为国文部下的史地学科,升格为史地学系。以后又改为文史部,历史系独立,所开设的课程为中国文化史、朝鲜史、日本史、印度史、亚洲文化史、史学问题、大战史、历史教学法、中国通史等。同时因为实行选科制,历史系学生要选修国文、西洋文学、地理、哲学等系的课程。其必修课即包括西洋哲学史、哲学入门、伦理学、地学通论、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等[1]。
南高学派因为对北大的新文化派多有批评,历来被新派学者视为文化保守主义的营垒。其实正如近人所指出,他们只是反对激烈地反传统文化,提倡调和中西文化。而在引进西方文化方面,又主张溯本求源,全面系统,反对断章取义的拿来主义。该派中留学生与老师宿儒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就是其主张的最佳体现。南高学派同样重视史学,1920年5月就成立了史地研究会,较北大还早两年。其中在史学方面发生影响的主要有柳诒征、徐则陵、陈训慈、缪凤林等。该会定期举办学术演讲,先后演讲的指导员和会员及其讲题有徐则陵的“史料之收集”、“新史学”,柳诒征的“史语史之性质与目的”,缪凤林的“历史与哲学”,陈训慈的“何谓史”等,并经常邀请外校及外国学者演讲。
与北大相比,南高学派提倡史学研究的态度颇有异同。其相同或相近方面,如重视外文及西书,强调以欧洲新法治中国历史,给予中国文化以适当的历史地位[2],注意科学史学的潮流和社会科学化的趋向,认定史学为各种科学之汇合等,与北大精神大体一致。其相异方面,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