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修订版)

一、影响北宋士人心态诸因素

字体:16+-

北宋是士人知识分子十分活跃、士人文化极为发达的时期,造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点。

其一,朝廷的重文政策。宋家天下虽谈不上“马上得之”,但军事实力在这里同样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太祖、太宗对晚唐至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十分清楚,深知兵权在改朝易代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宋朝立国之初,他们就采取了剥夺那些有功武将的兵权的措施。武将既不可信,那就只有重用文臣来管理国家了。在整个宋代,文臣的政治地位始终高于武将,与此同时,太祖、太宗还十分重视教育,完善各级官学体制,扩大生员人数,并允许地方书院自由发展。宋太祖本人一生手不释卷,称帝后又常令臣下读书。史籍载“上谓近臣曰:‘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又称“宰相须用读书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在文化学术方面,宋初统治者亦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在推崇儒学的同时亦不废道释。太祖登基伊始便诏令“增修国子监学舍,修饰先圣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及先儒二十一人像于东西廊之板壁”(《宋会要辑稿·崇儒》),又诏令贡举人到国子监拜孔,以为定例。对于博通经书的儒生,统治者更是倍加信用。这是对儒学的推崇。对于释道,宋初统治者也加以扶持,太宗时期,在许多名山大建佛寺,并大量翻译、刻印佛经。太宗还亲自召见过道士陈抟,并赐号“希夷先生”。宋初统治者的这种重文政策,其出发点虽然是巩固自己的统治、束缚人民的思想,但客观上的确起到了活跃文化学术的作用。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士人阶层的进取精神大大增强了,这无疑是宋代文化学术空前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代统治者重文政策的另一表现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在唐代,科举制虽已比较成熟,但录取的名额一向甚少。例如,进士科每年所取不过二三十人。在宋代则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开宝六年,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取11人,太祖不悦,遂召终场下第人参加殿试,最后赐127人及第。后来所取人员逐年增加。这种取士政策,一方面使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官滥员冗,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士人阶层热衷功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