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无法扼杀的愉悦:文学与美学漫笔

诗歌的退化

字体:16+-

——卡尔·古斯塔夫·约赫曼[1][著]

引言[2]

接下来的这篇文章,若我们先看看它至今都不为人所知的原因再去探讨,理解起来便容易得多了。

精神作品(geistige Produktionen)在历史传统中的位置并非总是单单取决于,或者说主要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直接接受。这些作品的接受往往都是间接的,即以那些与之亲和的人——它们的先行者、同时代人和接班人——所留下的作品为媒介的。人们的记忆总是建立在把留存下来的传统素材分门别类的基础之上。这些门类具有流动性,构成它们的要素也一直在相互替换。而那些长久以来都无法列入这些门类的内容,其归宿则是遗忘。

不论我们寻找与约赫曼心有灵犀者的先行者,还是寻找与其志同道合的同时代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些人的姓名或轮廓常笼罩在遗忘的阴影之中。在约赫曼的上一辈人中,我们可以找到的是格奥尔格·福斯特(Georg Forster)。就像福斯特本人曾在科布伦茨(Koblenz)被德意志军队所围困那样,他的作品也被封锁在了德国人的纪念塔外围。他那些写自大革命时期巴黎的异常珍贵的书信当中,能冲破封锁防线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若存在这样一种阐述,且它能成功地揭示从福斯特到约赫曼等流亡法国的德国人的革命思想之连续性,那么,一种责任便会落到德国资产阶级先锋们身上,而这种责任则是这一阶级如今的接班人所无力承担的。这种责任会落到诸如施拉布伦多夫伯爵(Graf Schlabrendorf)等人头上,此人生于18世纪中期左右,后来在巴黎与约赫曼结为挚友。约赫曼根据此人的种种讲述写就了一部革命历史回忆录,毫无疑问,与这部回忆录相比,描写[18到19]世纪之交德国人流亡状况的各种回忆录都显得黯然失色。对于那些有志于探究这些回忆录的人而言,或许瓦尔哈根(Varnhagen)[3]尚未发表的一些文稿还能提供一些独特的启发,它们如今收藏于柏林的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