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家引领社会

为什么?

字体:16+-

阿斯本音乐节和学院集会演讲

2014年6月23日

科罗拉多州阿斯本市

几周前,《纽约时报》音乐主评安东尼·托马西尼(Anthony Tommasini)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阐述了音乐里不和谐音对情绪的影响。我认为他给不和谐音做的定义不错。他以有趣的方式讲述了属七和弦的构成,用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冯·特里普的视唱方法带读者入题。

我开始觉得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用想象力和清晰度阐述相对深奥的音乐话题。可文章的后一部分,令我有种不安的顿悟。它写到罗伯特·舒曼谱写的美丽歌曲《一个女人的爱与生活》,在关键的转折处使用了不和谐音来提高对情绪的影响。至此,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一个怪异的形象:这首高度敏感的歌曲在“美国偶像”节目中播放,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对歌手的德语发音冷嘲热讽。

那真是噩梦上演了。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感想在这美好的,空气清新的科罗拉多州的阿斯本提出来呢?“为什么”正是我今天想探讨的话题。

我首先保证,我不会预测古典音乐的死亡。也不认为这会成为现实,或讨论国家话题的弱智化—也许会就此说两句。我主要想谈谈你们为什么到这儿来,也许更重要的是,你们是怎么和为什么来到这里。

外行人以为你们到风景区天堂来度假、演出、聆听人类最伟大的音乐,并与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导师合作,“何乐而不为呢”但并非如此。你们被一种东西驱使而来,它促使你们练琴,克服上台表演的紧张感,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驱动力,促使你磨炼技巧,弄清作为交流性的表演艺术家是值得的。每场演出或排练后,你会有种个人的成就感,一种让你心满意足的感觉。

我必须坦率的说,当我还是一位年轻的巴松管演奏家时,不记得在课上或表演时学过做艺术家的概念。那时候,我只关心把曲子演奏“正确”。从贝多芬第四交响乐最后乐章中的三秒钟独奏,到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开场的哀怨音调。我从技巧到艺术造诣的成熟可以说有些不可救药。一次我参加演奏贝多芬为弦乐和管乐谱写的七重奏(作品20号)。尽管这是一部贝多芬早期较流行的作品,但很难给观众介绍,因为曲子长达50分钟,并且有相当沉重的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