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机飞临南昌机场时,在倾斜的机翼下,我看到了红黄相间的田块。黄的应当是油菜花。直到更接近地面,我才看清了,红的是泥土。在这一刻,我有隐约的激动,因为我知道,我正在接近我的故事发生的地方。此后的一周里,我一再看到红土地,看到赭色的山壁。我的江右印象,就由这红与浓绿涂染而成。
动身来这里之前,我对于明清之际一个被称作“易堂”的群体发生了兴趣,读了其中人物的文集。这些今天已乏人问津的文集向我讲述的,首先是一个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与此线索平行或交叉的,另有关于兄弟、夫妇、师弟等等的故事。我当然明白,无论朋友的还是兄弟的故事,都已然古老,却仍然认为,我的这些发生在动**时世的故事,当由一些鲜明生动的个性演绎时,与平世的同类故事势必有所不同。我将由南昌再度启程,向距这里数百公里的赣南山中寻访那些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人物,在这省城不过稍事停留。
行前我就由文献中得知,南昌地处“百粤上游”,为“三楚重辅”,在本书所写的那时代,被由军事的角度,视为“咽喉之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四)。元末群雄逐鹿,鄱阳湖曾有过激战。二百余年后,明清易代之际,南昌几乎成了炼狱。其时客居江淮的王猷定(于一),听家乡来人说,南昌的东湖“蓬蒿十里,白昼多鬼哭”(《东湖二仲诗序》,《四照堂集》卷二)。施闰章也曾慨叹道:“流血一何多,江水为之深。”(《同门李东园按察豫章乱后感寄》,《施愚山集》诗集卷一二)
抵达南昌的次日,我就走了东、西湖。两湖自然经了整修,西湖有鸟市,东湖则到处可见神态悠然的退休者。我突然想到,这些公园中休闲的老人,其先辈是否就是那次劫难的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