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宁都·冠石

字体:16+-

34

次日仍淅淅沥沥不止,真的如这里的朋友所说,江右的雨,下得很耐心。

顺治十二年(乙未)除夕,林时益住进了冠石的新居,算一算自己客居宁都已十一个年头(《乙未除夕同吴子政始入冠石草堂……时妇子在南湖》,《朱中尉诗集》卷三)。他对这居所显然很满意,在《冠石草堂》那首诗中说:“不复障吾目,悠然此户庭。山高迟暮色,风远到溪声……”(同上)还说“柴门正对山空处”(卷五《杂咏》),一望空阔,使他的心境为之而开。易堂中人并非都像魏氏兄弟那样,乐于由超拔之境俯临世界。平衍豁朗,或许更宜于林时益的性情?

由林氏的诗看,那时的冠石尚有“悬泉”、水池,而且有虎豹出没。东岩色也近赤,岩下有梅,淡香疏影,林氏曾在这里饮酒赏花,杖藜访友(同书卷三《饮东岩梅下罢过树庐》)。林氏也如叔子兄弟,对花木有癖嗜,尤钟情于梅花。明知别处的花与此处无异,仍然会怕因出门而误了花期(卷五《同彭天若饮悠然亭看白桃花》)。

山中岁月自与平川不同。季子说:“山居面石壁,日月去我早。”(《偶然作》,《魏季子文集》卷二)“文革”期间,我曾在京郊的深山中住过几个月。山中日短,落日一衔山,谷中顿时暮色沉沉。林时益衰病的暮年,就在冠石这山间高地上度过。夕阳在野,那村落会是苍凉而静谧的吧。在我想来,那也正应当是林时益晚年的颜色。由易堂中人的记述看,叔子光明洞达,彭士望气概豪迈,而林时益和易、坚忍、静穆,确如暮色中的山野。

冠石(《宁都直隶州志》,道光四年刊本)

如果说叔子天然地适于通都大邑,那么林时益或许更宜于乡村。他说自己“近市情堪畏”,倒是荒山令他感到安全、安心——我想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