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学步邯郸”,留下了自己难以泯灭的“复旦生涯”。须知,每一个在复旦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写下了他们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因为这一章把过去的时光与将来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联系,将会谱写出今后人生的璀璨与辉煌。
以下所追忆的,则是我个人1964年在复旦读研究生时的一些往事,之所以锁定在1964年,不仅在于是年是我个人的一次人生转折,更在于它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所蕴含的重大意义。这种个体记忆,既是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也隐含了历史,或可视为某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履历”,从中可以观察到复旦百年校史上的一些“历史细节”。
复旦园的东侧,紧邻国定路,坐东朝西的10号楼就位居于此。如今,“蜗居”在巍峨光华楼的东南隅,它是一点也不起眼了。但倘若追溯它的历史,也有过“辉煌”:1964年我校招收的67名三年制研究生,是“**”前首次通过全国统考招来的。这些“天之骄子”就在这里进进出出,苦读于白昼黑夜,饱尝于冬冷夏热,度过了他们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物换星移,今日的10号楼装修一新,已是复旦学院和多家单位的办公重地了。在这儿(102室),我正接受校史研究室小钱的采访。
“张老师,我知道您作为耿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曾在这座楼里住过,能否给我们说说您当年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情况。”小钱很认真地看着我,半是请求,半是期盼。
是的,这里有我熟悉的小径,还有那多姿的小白桦,从1964年入学至1968年离去,我曾栖居于此四年矣。小钱是我国新时期的研究生,他在历史系念完硕士,如今在校史研究室工作,现又重回历史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他对我们年轻时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