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瀛寰回眸:在历史与现实中

总是难以忘却——写在大学毕业五十周年之际

字体:16+-

从1959年进得复旦,至1964年毕业至今,转眼已半个世纪矣。倘偶一回首,在这五十多年的历史洪流里,世界剧变,世路坎坷,世间沧桑,所有这些皆已随浮云掠过,留下的或震撼、或迷离、或欢乐、或苦痛,还是让后世历史学家去评说吧。

1959—1964年,复旦五年,于我个人总是难以忘却。倘问:它给我留下了什么?如何总是让我难以忘却?我想说的是:

首先,它给我以知识。

复旦历史系它创办于1925年,具有深厚的底蕴与积淀,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复旦进入了百年校史上的“第一次腾飞时期”。我们在复旦的五年,正是处在这个时期。60年代初,周扬率高教文史教育评估组,对北大、复旦文史两系进行评比,以为复旦历史系可居鳌头。是的,在那时,复旦历史系云集了一批一流的教授,比如在中国史方面有周予同、陈守实、谭其骧、胡厚宣、马长寿、蔡尚思等,在世界史方面有周谷城、耿淡如、王造时、陈仁炳、章巽、朱滶、田汝康等。还有当时已脱颖而出的中青年史家,如程博洪、张荫桐、胡绳武、赵人龙、金冲及等等,可谓是极一时之选。他们不仅为我们开设专门化课程,而且乐于承担历史系学生的基础课,因而,我们在复旦历史系的“启蒙教育”,在如上一流名师的滋润与熏陶下,起点就高,基础扎实,为日后的成长,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1962年大学时代作者学习时的情景

1959—1964年,我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只要略一回顾共和国的编年史,就可发觉,在这里老是阴晴不定,冷暖失常,更兼几番急风暴雨,摧落花枝凋零。值得庆幸的是,在60年代初,由于经济与政治上的变化,在思想文化上也吹来了一股清风,我们因此而得益,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可以用功读书的时间。记得当时系里特别强调“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课程设置上与之配套,为我们打下了扎实与深厚的历史学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结合耿淡如先生的《外国史学史》一课,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些西方史学原著,其中两部古希腊史学名著: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直影响着我,影响着我日后从事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