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早年留学欧美多年,中年也曾获聘牛津汉学教授之职,去世之后西方则有多种汉学论著感谢其论述的启发之功[5],可说始终无法与西方学术绝缘。他留学归国之初,学术重点是德国学来的东方学,而往来最密切的欧洲学者应是钢和泰(Alexander Sta?l von Holstein,1877—1937)。钢和泰年纪和王国维一般大,是德国印度学家皮舍尔(Karl Richard Pischel,1849—1908)培养的博士。而皮舍尔在斯坦茨勒指导下于1870年在布雷斯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斯坦茨勒其他学生还包括舍尔曼(Lucian Scherman,1864—1946)、基尔豪恩。基尔豪恩又是吕德斯的老师。从学术辈分上说,钢和泰算是寅恪的师叔[6]。
图二十五 皮舍尔
《书信集》收录一封寅恪致傅斯年的信非常重要,可略窥两人之交往及寅恪对钢氏的评价[7],而细读寅恪对钢氏之评价可以略窥寅恪当时的学术取向,这里将试图提供一些寅恪发表这些议论的学术史背景。收入《书信集》中的这封信没有写明年代,落款仅注为五月四日,编者推测这封信写于1935年前后。从其内容来看,该信实际上应写于1928年。寅恪在这封信中提到:
钢氏已为哈佛大学聘定,不日即启程赴美。前数月,北京燕京哈佛共分得Hall遗产后,推派代表数人往英商议办法。其时钢君适得哈佛请其担任梵文功课之聘书,燕京已支钢路费等。钢君不愿久留美,大约居住数月,即往欧洲,一年后再来中国。渠现已得安南法人东方学校(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 orient)及英人金钱之助,可以自立门户,欲自创一Sino-Indian Institute。不知来(?)电所言为何事,然彼目前必须赴美则不成问题。弟年来居京,获其教益不少(学问不博,然而甚精)。彼虽暂去,仍可再来,似亦无妨也。
信中提到的安南法人东方学校即当时设立在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原为1898年设立的法国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1900年改称法国远东学院,主要为培养法国了解东亚和东南亚的东方学人才,沙畹、伯希和、马伯乐等人都曾在此接受汉语训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