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结语

字体:16+-

这一章虽是由分别撰成的三篇文章组成,它们看上去相互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那么紧密。学理上而言,确实是这样,但它们反映了我对寅恪学术的一些基本关怀,即寅恪学术与欧美学术的联系和比较,以及欧美学界如何看待寅恪的学术成就。寅恪在整个汉语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受其影响的入室弟子、别传弟子、再传弟子不计其数,造就了学界中古史研究极为繁荣的局面。而寅恪本人的家学根基、游学经历、学术训练,在今天的形势下,绝无法再复制。但是研究其与当时世界学术的联系,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质言之,通过以上考察,可知寅恪的训练,就传统旧学而言,远迈当时的汉学家,而就古代印欧语言的训练而言,特别在中亚语言上的修养,寅恪虽在哈佛、柏林等受到最好的训练,但与欧美顶尖东方学者相比,仍有差距。其次,我们虽然主要关注寅恪的东方学和历史学,但也要注意到他在西学上的熏陶,颇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仔细阅读其论著,对比当时其心境,可略窥其西学用典之一斑。最后,我也提示了寅恪之史学在欧美受到的承认。寅恪之所以获得欧美的学术荣誉,当然有修中诚、赵元任等人在欧美替他美言的个人原因,但亦可看出,当时学界仍较为尊重寅恪之史学成就。我也特别揭示了寅恪所获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的背景,这首先是因为中央研究院授予来访的李约瑟、陶育礼通讯研究员荣誉,而陶育礼作为英国学界代表,为了支持盟友的学术事业,提名寅恪入选英国学术院,联络了他导师穆雷的女婿汤因比以及牛津的同事库克,一起提名,使得寅恪获选为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

值得一提的还有,陶育礼和李约瑟关系密切,也有学术合作和交流活动。李约瑟曾感谢一些帮助他修改其所主编《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有关自然法部分的学者,其中包括陶育礼。这一部分最初在1951年4月以《中国和欧洲的自然法》为题发表在《思想史学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上,而李约瑟还感谢了其他对这一部分进行过评议的学者包括白乐日、卜德(Derk Bodde)、宾格尔(K.Bünger)、韦德(E.S.Wade)、魏礼(Arthur Waley)等人[125]。白乐日1951年3月30日曾写信给李约瑟提出自己的意见,后来又写了两封信提供了参考书目。其实修中诚也写信作了评论,但不知何故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李约瑟的铭谢名单中。当时修中诚在加州克莱蒙学院做访问教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