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第一节 东方学之目录学之前传

字体:16+-

《东方学之目录学》这个杂志影响这么大,好像中国学界并不大重视。这里边的原因值得略说一二。主要是因为近现代中国学者更重视汉学,而这个杂志的主要内容涵盖东方学,重点是欧美特别是德国学者擅长的印度、伊朗和中东地区的研究,汉学不过是其内容的一小部分。只有寅恪这样在德国东方学氛围下成长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的学人才会留意《东方学之目录学》吧。即便如此,寅恪本人治学的重点仍然是中国及其边疆地区,超越这个之外的地区,如印度、伊朗等本土的学问,寅恪虽然通晓其文字,却并无太大兴趣。谈到汉学方面的书目,中国学者耳熟能详、提及较多的书目是高第(Henri Cordier)的《汉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此书还有个副标题也几乎常常被省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书目辞典》[2]。以及由袁同礼编纂的《西文文献中的中华》[3],这是高第书目的延展书目,此书中国学界常称之为《西文汉学书目》。此书之撰述目的和高第略有不同,对袁先生而言,中华并非他者,而是自身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所以他特意在扉页上将此书献给有着四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学者从战争的废墟中收拾残局,重新燃起旧日汉学**,担当西方汉学的领跑者,从1957年开始出版《汉学书目评论》(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4]。行文至此,忽发奇想,如果当时寅恪在汉学更为发达的法国留学,他是否还会关注整个东方学之目录学呢?寅恪是位在欧、美、日均有游学经历且有宏大眼光的学者,他给陈垣写《敦煌劫余录》的序言即提及东西方学者咸有所贡献。他的眼光总是世界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德国东方学之目录学熏陶所致吧。

实际上,按照西方的学术传统,目录学有两大类,即列举目录(Enumerative bibliography,或称系统化书目systematic bibliography)和分析目录(analytical bibliography),前者仅列出作者、题名、出版时间、地点,后者则有对书籍本身物理状况如纸张装帧甚至制作经过的描述。而分析书目下面又包括历史目录(historical bibliography)、注记目录(descriptive bibliography)、文献目录(textual bibliography)三大类。历史书目提供书籍史的研究,涉及参与的人员、制度、书籍产生过程的历史、技术及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状况等;文献目录学则和文献学类似,研究书籍的版本和文字错讹等,即中国和日本学术界传统上所称的解题目录;注记目录则提供书籍物理状况的描述[5]。我们下文要讨论的《东方学之目录学》应该归入列举目录一类,并未涉及书籍本身具体物理状况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