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恪先生一生的作品,对“自由”两个字非常偏爱。这种偏爱从其历年的诗作中可见一斑:
1930年《阅报戏作二绝(庚午)》“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1938年8月《戊寅蒙自七夕》:“人间从古伤离别,真信人间不自由。”
1945年7月《十年诗用听水斋韵并序》:“赢得声名薄幸留,十年梦觉海西头。擘钗合钿缘何事,换羽移宫那自由。”
1953年《答北客》:“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苹花即自由。”[9]
上述诗作中的“自由”一语,贯穿寅恪一生,可见其在寅恪思想中的重要。然而,寅恪对自由最为著名的阐释却见于1927年所撰《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其文云: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10]
在这篇雄文中,自由一词出现三次,独立一词出现两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并列出现,并特别提到有独立自由意志。寅恪先生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思想和精神的自由,特别是个体的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当然也牵涉到个体在政治上的自由,下文将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