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三)研究生三年级

字体:16+-

1920年秋季,寅恪进入研究生三年级。据《哈佛大学名录》,他注册时填的地址是特罗桥街14号,见于《登记手册》全校人员名录260页,但《登记手册》187页学生宿舍名录却将寅恪列在神学堂38号房间之下[40]。综合两处的信息,寅恪应该是住在特罗桥街14号,这是独栋小楼,并非大学宿舍。查遍这一期《登记手册》,并无其他哈佛学生住在此楼,似乎是寅恪单独租住的民房[41]。

根据1920年哈佛出版的《哈佛大学目录》,和这个住址一起登记的信息包括寅恪的专业古代诸语言(ancient languages)。当时哈佛大学全部专业分成十五个学部(Divisions),包括闪米特语言与历史、古代语言、现代语言、历史—政府—经济学、哲学、教育、美术、音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人类学、医学。其中古代语言学部下分印度语文学和古典学两个系,学部主任为希腊学教授古立克(Charles Burton Gulick,1868—1962),印度语文学系系主任为兰曼,古典学系系主任为穆尔,即前文我们提到的曾任文理研究院代理院长的学者[42]。

《哈佛大学名录》也提供了当时兰曼开课情况。兰曼开的梵文、巴利文课按照从低到高的程度连续编号为1、2、3、4、5。其中1是基础梵文,2~3为高级梵文,4~5为巴利文。这一年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合上的1a《梵文与英文、希腊文、拉丁文之关联》与1b《梵文与英文、希腊文、拉丁文之关联》,两者上课时间地点一样,都是周一、三、五下午两点半,但1a为课程前半段内容,1b为课程后半段内容。当时研究生课程有2~3《高级梵文》,4~5《巴利文》,其中2《高级梵文》主要讲《罗摩衍那》,3《高级梵文》主要学《薄提诃利》(Bharti-hari)短诗及注释、兰曼的《吠陀》选本、惠特尼的《阿闼婆吠陀》,4~5《巴利文》也和他以前上课的内容一样。而20c每周一次的梵文讨论会主要讨论《摄一切见论》以及《奥义书》等哲学文本。这一学年寅恪选修的课程计有《希腊文8: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希腊文A:荷马与希罗多德》、《印度语文学4:巴利文》、《印度语文学5:巴利文(续)》、《印度语文学9:哲学梵文》、《梵文》讨论会、《闪米特文13:阿拉伯文》等[43]。从古典学进入印欧古代语言,这是当时典型的比较历史语言学的路数[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