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结语

字体:16+-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寅恪在哈佛留学的三十一个月期间,至少住过三处。他1919年1月底初抵哈佛,便和俞大维、金麒章住在麻省大道1134号。从这里走麻省大道三分钟可到哈佛校园。如今从这里去哈佛校园会经过哈佛客栈(The Inn at Harvard),2008年3月我去哈佛东亚系演讲便住在此处。之后到秋天,寅恪成为二年级研究生,与顾泰来住在赭山街36号,同一地址还包括三位本科生和一位来自瑞典的心理系博士生隆德荷姆。当时吴宓和汤用彤作为研究生新生正住在哈佛本科生宿舍维尔德堂51号,他们经常去科克兰街6号白璧德府上讨论问题,甚至有时上课也在白府进行。白府本是一栋三层独立屋,自1993年以来归哈佛教学与学习中心的一位女士所有。这附近有个尔文旅舍(The Irving House),则是私人经营的民居式小型旅馆,房间里放置一些房东和房客留下的书籍供阅读,很有意思。2010年我去哈佛神学院做报告时被安排住在此处。这些机会颇帮助我了解了当地一些地理状况,如果要回到历史现场,对历史进行同情之理解,确实个人的具体体验有时会有所助益。寅恪进入第三年独自租了特罗桥14号的民宅居住,没有研究生室友,但其周围住着许多研究生。通常情况下,他们在路上相见时,也许会按照美国文化的惯例,简单打个招呼。

图十一 哈佛附近的尔文旅舍

寅恪在哈佛短短两年多,竟换了三个住处,即麻省大道1134号、赭山街36号、特罗桥街14号[82]。另外,吴宓也频频更换住处。俞大维至少换了两个住处,但他基本上都是和圣约翰校友同屋。其实,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单身留学生频频更换住处,常常是迫于无奈,一般一开始常常和国内来的熟人、朋友或本国同学住在一起,有时虽然是研究生,却也能在本科生宿舍蹭住,到高年级便往往独自租住,图个清静。寅恪时代的研究生居住境况甚至延续到21世纪初。当我入读普林斯顿大学之时,第一年便住在学校优先安排新生入住的研究生宿舍(Graduate College),第二年则和朋友合租巴特勒研究生公寓(Butler Apartments)。熟悉环境之后,搬到距离学校更近的狄更森街(Dickinson St.),独自居住。后来也曾经在本科生宿舍洛克哈特堂(Lockhart Hall)蹭住半年,因此目睹了反映纳什生涯的电影《美丽心灵》在楼下的拍摄过程。最后一两年更不得不先后租住两处民宅,幸好大部分书籍存放在本系地下室的研究生公用办公室。我之所以在此严肃学术探讨中提出一点个人日常生活经验,乃想说明文献的阅读、学理的辨析与个人日常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人文学者研究历史,特别是知人论世均十分重要。前文我亦提及穆尔相当激赏俞大维的文献能力以及他对当时中国宗教生活的体验,而这些正是他更正穆尔的《宗教史》著作的学术与经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