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组织国会请愿以及通国学界同志会而被遣戍新疆的温世霖(原名温昱,字支英、子英,天津宜兴埠人),放在士绅之列多少有些另类,他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曾肄业于天津水师学堂,当过幕僚,办过学堂,编过报纸。为其《昆仑旅行日记》作序的陈宝铭说:“温君北方之强也,具一往无前之志气,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欲建掀天揭地之盛业,博震古铄今之令誉”[43],换言之,也就是有些好出风头的意思。果然,经此一番震动,温世霖举世闻名,其遣戍新疆,万里奔波,一路风尘,固然千辛万苦,却受到沿途各地官绅商界的照顾优待,自己也得以借此访察西北风土人情,尤其是对于曾经寄予希望的新政宪政有所验证。
温世霖于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七日,也就是1911年1月7日,在天津寓所被警察入室拘捕,未经审讯,即发送新疆,初九日住丰台,次日至石家庄,十一日到河南彰德。变生不测,温世霖连行李也未及带。其实温世霖本来并不赞成学生的激进主张以及干政行为,他被推为通国学生同志会会长,正是因为代表们担心学生的偏激言行可能导致情绪和局势双重失控。温世霖对于学生的割股刺臂断指等激烈举动极不赞成,被逮后仓促间还不忘致函严修等人,告以应从速筹备立宪等事。(35)
作为国事钦犯,温世霖虽然遭到清廷的严惩,可是各地具体承办的官员却不以罪犯对待。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911年1月23日),河南盐务张桂生函告其子,“吾国此次对待犯人这等优异,是从来所未有。当温公到时,州署预备早饭,如接过路委员局面。饭后,手巾把、漱口盂、茶点、瓜子,居然客坐,毫无苦况。押解委员谈笑自若。钦犯过境向虽如此,未有如此次之优者。”(37)阶下囚俨然座上宾,朝野之间乃至官场之上善恶是非的标准如此大相径庭,往往就是非变不可的征兆。[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