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青年学生:躁动与求变

字体:16+-

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学生,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和躁动心理交相作用,不安分是普遍的状态,对于他们而言,新时代的来临不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们强烈期盼着现实的改变,哪怕为此必须付出沉重代价,前景也未必清晰。

两湖师范学堂学生朱峙三(1886—1967年,原名鼎元,又名继昌,字峙三,亦名峙山,湖北鄂州人)自1906年入学,已经住校五年,这样长时间离家读书,令这位26岁的学生早已身心疲惫。辛亥年暑假,是这一期预定毕业的时间,但是朱峙三还是感到愤愤不平。因为比他晚入学读理化学堂者“俱已毕业充教习,且获奖给出身矣,思之忿然。”[38]加上家里负担重,母亲常常询问其何时毕业,令他感到读书成了一件苦事。这样的心态在集中住宿的同学中相当普遍,“心理厌恶住学堂太久矣”。(235)学堂中开设的课程,他觉得索然无味,每日“照单上堂,兴趣极少。”尤其厌恶经学课,认为与世界大势不合,如同“王莽复井田”。算学他不喜欢,每以为苦;教育学先生“讲不动人。看讲义人人能懂,何用讲为?”(235)官话讲《圣谕广训》,未免陈腐,而且先生也讲得不纯粹;簿记讲学理,不足听;体操课则学生皆不愿擦枪,堂中雇二士兵代劳。连学无止境的国文课也因为先生不会讲,“听者甚少。点名后,人人悄悄下堂,彼不管也。”(242)个别同学虽未退席,也是在看别书。只有图画课因先生教法甚好,差强人意。而日本教习教授的化学、物理学,则因为朱峙三对试验有兴趣,并有志于将来教化学,所以不无兴致。至于校方主政者,在朱峙三看来只是为了自己的饭碗而故意一再延长学习的期限,因而更加痛恨现实现状。

对学业不满,转而关注时局,而对时局的担忧又使得学业更加令人生厌。作为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武汉学界早已是“革命思潮一日千里”。(190)各学堂学生阅读革命书报者极多,不仅订阅《民呼报》,还从东京寄来《民报》,尤其关注各地反清起事和暗杀的消息。同学们常常谈论反清革命的话题,并有文学社社员居间联络。作为革命情绪日益强化的表征,不顾官方禁令,剪去发辫的学生越来越多。不少学生为《中西报》、《公论新报》、《大江报》等报刊撰写论说,讽刺抨击时弊。“革命风潮不久必起”,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清廷组织皇族内阁,“以伦贝子、振贝子诸年少亲贵握大权,仍视汉人如奴隶。强邻四逼,欲以假立宪以缓和民气,乃速其亡耳。”(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