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天灾人祸
辛亥新正黄河以北广袤地区的漫天大雪,的确未能成为丰年的吉兆。是年全国大范围的瘟疫及水旱灾害频仍,东三省的疫情从上年开始持续蔓延,各地染病死人无数,惨不忍睹。春夏以后,各省水旱灾害不断,尤其以水灾为重。身居枢垣的许宝蘅记:“今年水灾甚多,江苏、湖北、浙江、安徽、吉林灾情均重,皖中兼被风灾,直隶永定河决口,天灾殊可畏也。”[1]详情如是年春夏间,长春一带大雨成灾,“农田损失不知价值几百千万。闻吉林有抢米之案,呼兰水灾哀鸿遍野。”[2]浙江湖州、绍兴、台州大雨大风成灾,水势较此前最严重的咸丰三年大水大三倍不止。就连疏于记事的吉城也在日记中罕有地记下“苏皖浙湘鄂水灾”的异常情势。[3]大灾之后,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饥民成群,四处流动,掠米抢薪风潮此起彼伏,整个社会陷入剧烈动**之中。
天灾与人祸往往交相作用。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以及川省官员处置失当,引发大规模的四川保路风潮,成为武昌起义爆发的导火索。说川路风潮是激生民变,再恰当不过。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清廷从有利于统一以及国防建设的角度主张将各自为政的商办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非毫无道理,各地自行其是、五花八门的铁路建设,的确很容易滋生国家内部纷争的乱象。在商办各路之中,川路的建设尤其弊病丛生。川汉铁路的规划,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纸上谈兵,组织者和规划人都未曾料到,这一条路线之中的宜昌至万县段,竟然是世界铁路史上最难的路线,其难度甚至比后来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有过之无不及。民国以来,宜万铁路几上几下,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在各种高科技和国家大投入的强有力支撑下,极富筑路经验的施工单位百折不挠地坚持,才终于得以全线贯通。在长期的修筑过程中,有时为了打通一条隧道,几年间周而复始的不断塌方令施工者屡屡前功尽弃,使得那些能征善战的钢铁硬汉们万分沮丧,好像完全看不见胜利的曙光,几乎陷入令人窒息的绝望境地。换言之,一个世纪以前,川汉铁路可以说是根本没有条件付诸实现的理想蓝图。当年的筑路者虽然请到在中国最具资质的詹天佑团队进行设计和施工,仍然可以断言,大功告成的希望相当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