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林清玄老师的散文。小学课本里选了两篇,一篇是三年级要学的《和时间赛跑》,还有一篇是六年级要学的《桃花心木》。说实话,为什么前者放在三年级学,后者放在六年级学?至今我都搞不清楚理由在哪里,就像我搞不清楚为什么一到六年级的课本里,到处都是散文,而且改编的居多,看不到几篇有血有肉有骨头的佳作。
但是这篇《和时间赛跑》,我们倒是很喜欢。记得在课堂上,他和我们PK朗读,我们都能读得有声有色,颇有投入的感觉。
当然也不是全都喜欢,还是有一个孩子说不喜欢,理由是他读了之后,觉得有些难过。
难过也可以是不喜欢的理由。这并不好笑,说难过是对的,时光无情,就像胡德夫在《匆匆》里唱的那样:“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人生本有尽,宇宙永无穷……人生啊,就像一条路,一会儿西,一会儿东,匆匆,匆匆……”
我们总是在时间里挣扎,又总是迷失在时间里。
我清楚地记得,自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大家普遍都有了时间的紧迫感,很多人都能争分夺秒去完成作业。不管是谁,只要有空就去做作业,嘴里还念叨着:“跟时间赛跑,我要跑在时间的前面……”
课堂上,他和我们聊起曾经和林清玄老师的一次交往,他说那是在深圳图书馆听林老师的讲座《从人生的底层出发》,然后和他一起共进午餐,其间听了他很多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他童年的饥寒,还有成名后在人生巅峰处突然隐退,入佛寺读经千卷,三年后再度出山……种种经历,可谓曲折多端。问及他当时的想法,林老师告诉他说,他的每个决定都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这样活得很真,很自在,他说。后来读林老师的作品,印象深的是林老师如此解读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他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世界虽然总在变动,一棵大树可能马上变成火柴,但是有许多东西却不会因为形体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形体的失去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