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早期教育的过失会变成无尽的麻烦

字体:16+-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后续学习时的“学业枯竭”,也就是早期学习投入过度,后续学习必然失去成长的空间。

在研究基础教育十几年的经验中,我特别有感触的是:

第一,早期教育,尤其是0~6岁关键期教育不到位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往往很快就会出问题。无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是交往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适应学校,在三年级之前,这些孩子就可能成为所谓“差生”。

第二,即使是小学阶段,要改变一个孩子,也已经非常困难。

第三,就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言,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尽心尽责。

第四,小学阶段就不适应学校的孩子,学业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学校现在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对不适应学校的孩子极为不利。

第五,父母一定要继续“紧盯”孩子,这样的紧盯不是仅仅针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而是对他成长的方方面面都要重视,可以说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就是与各种灾难在拔河。

第六,一定要重视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再忙都不要忘了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可以说交流越频繁,了解越深入,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即使学校或老师态度欠佳、观念不当,也不要轻易就对学校和老师“动怒”,说实在的,换学校很不容易,耐心、理性地和学校协商更重要。

在这里我从与孩子“手心对手心”、“眼睛对眼睛”、“肩并肩”的教育,谈到了与学校“肩并肩”的合作,父母既需要有与学校一体感的意识,更要时刻想到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仍然在自己身上。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千万别以为教育好孩子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觉得中心责任始终在父母自己的手里。父母的责任意识推动彼此的成长,但许多父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推至一个无比重要的职位,却又缺乏学习意识,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写过《夏令营中的较量》的孙云晓研究员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素质。父母应该善于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在劳动或游戏中促使孩子不断“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8种智能,对孩子的学习潜质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引导。[1]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实质上是父母们不断学习的循环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的印刻时期播下道德的种子,就必须在孩子的求学时期进行艰难的“再教育”;如若丢掉“再教育”,则孩子就会带给我们以无尽的烦恼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