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小手拿东西,就会通过感觉去体验:这是什么东西?硬的?软的?热的?冷的?接下来,他还会通过小手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还有个东西,他会把东西拿出来再装进去,通过这种活动,就会明白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然后他会继续通过动手来试,东西装在哪个盒子里合适?最后得出结论,大的东西要装在大的盒子里,小的东西则可以装在小的盒子里。所以手的活动越多,孩子获得的信息与认识就越多。
对于大人来说,手就是工具。但只有养育了一个孩子,我们才能重新认识这个“工具”也不是从一出生就能像现在这样用的,它在最起初的时候,还是那样的笨拙。
孩子从不能准确对准目标抓住东西,到能够大把抓握,到能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拿住东西,这期间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在此期间,左右手能够倒换物体,协调的能力也随之出现。手的动作与认知能力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每一次小手的进步都会使孩子在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上得到发展。
而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观察,一定会发现,当孩子非常投入地做某项活动时,他的手不外乎在做排列、分类、集合、比较等动作。很自然地会把玩具排成一列;整理衣服时,把上衣和裤子分开放;把小汽车按大小顺序排成一行……可见,孩子持续在做的活动,其内容都有分类、集合、比较等智能结构的存在。
尤其是到了3岁左右,孩子可以自己使用随意肌了,从而能将自己的意志与智能、运动结合在一起,即在日常生活中凭借动手来进行分类、排序、比较等动作。而后,孩子的活动进一步持续发展,但依然顺应分类、归纳、比较等结构在活动。因为使用双手、活动身体而与环境发生关系,从而认识到存在于自然规律中的法则,即自然规律总是包含着分类、归纳、组合、比较等要素。掌握了这些,就掌握到获取知识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