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

字体:16+-

在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孩子的学习状况是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父母们最烦恼的问题,因为不爱学习或者学业失败的孩子比比皆是。

孩子的学习问题千头万绪,明智的父母需要做到两点,一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和优势;二是学会抓根本,抓住“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里重点谈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抓指导孩子学习的根本,即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父母的解释和导向风格,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讲清楚一些,需要借助心理学的发现和建议。

2012年11月,我在北京见到了马丁·塞利格曼先生,他是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我了解他是从“习得性无助”现象开始的,而我认为所谓积极心理学就是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

1967年,读博士期间的马丁·塞利格曼在参与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孩子会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