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强调,要警惕孩子身上的攻击性。因为攻击性是孩子交往的一种障碍。在全国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城市里的中小学生,80%以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
什么叫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就是去打人、骂人,而是在与别人的交往当中,特别容易伤害别人,比如说话很刻薄。北京有个小歌星,歌唱得很好,但她的父母离婚了。她一走进校园,同学就喊:“小歌星,没爸爸!小歌星,没爸爸!”你看,小学生用她父母离婚的事取笑她,用这种方式来伤害同伴,这就叫攻击性。
上海有个小孩课间玩游戏,藏在教室门的后面,同学知道门后有人,居然十来个人一齐推门,结果硬是把这个孩子的胳膊挤断了。这就是孩子所具有的攻击性,在交往当中不顾及别人,搞恶作剧,也不考虑别人是否会受伤害。
孩子的攻击性不仅仅体现在恶作剧上,有时甚至会酿成大灾祸。
2013年1月13日,《华商报》报道了在陕西省某县的一个小镇上,刚过完元旦就发生的一起未成年杀人案例。
1月4日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上课,初二的男生邓某和辍学在家的另外四个男孩放学后到镇里的网吧里玩儿,这时他发现了曾经欺负过他的张某。心生愤恨的邓某仗着今天人多,决定教训一下张某。
他们把张某骗到村边附近的一块空地上,邓某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刀子,捅了张某一刀,然后其他四名男孩又轮流用这把刀子将张某捅至昏迷。因害怕张某醒来后报复,五个人又将邓某拉至一间废弃的空房内,合力用衣服将其勒死。
直至1月8日的中午,张某的尸体才被村民发现,经过刑警的排查,当天就抓获了参加作案的刘某,而在抓获刘某时,他竟然还在事发前的那个网吧里,悠闲地上网。根据刘某的交代,警察将其他犯罪嫌疑人抓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