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女儿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开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我开始思索,怎样让孩子认识“学习”这个词?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还是源于当前的教育现状。
现今,在许多家长看来,“学习”就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了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孩子“有出息”。怎样才能“有出息”呢?自然要在上学的时候刻苦读书,有一个好成绩,然后要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将来当大官、挣大钱、做大腕。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家长对学校教育抱着极高的期望值。
于是乎,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进行着教鞭指挥下的学习,而且目标单一:考大学;内容单一:考试范围内的课本知识;方式单一:死记硬背、勤学苦练……
如此的教育,“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只是口号,其实质和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应试教育”无二,甚至更加强调分数。
有一幅漫话,第一张图片上画着一群孩子的脑袋,有方的有圆的有胖的有瘦的,图注“入学时”;第二张图片上依旧是一群孩子的脑袋,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模一样形状的脸,而且鼻子上统一架副眼镜,图注“毕业时”。不用多说了,一幅漫画点出了学校教育的实质。
这种流水线式的统一模式的教育,加之某些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知道扼杀了孩子多少活泼的天性、鲜活的个性、灵异的思维……
回顾我走过的学习之路,很多人为我感到遗憾:你头脑聪颖,如果当年不辍学,也许能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可以读个硕士博士。虽然我失去了进校系统学习的机会,却也庆幸只在学校读了6年书,自己的一些特质才幸免被应试教育所扼杀。正是因为没有走那条独木桥,我脚下的路反而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