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类专业导论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历史与专业定位

字体:16+-

(一)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主要有五股重要的力量,分别是工科院校、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外贸院校和高职高专。由于这五类院校都有一些自身的办学特色,不妨将它们概括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五种模式,即工科院校发展模式、综合大学发展模式、财经院校发展模式、外贸院校发展模式和高职高专发展模式。

1.工科院校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扩大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加快高教改革的步伐,一批工科院校试行设置了工业外贸本科专业。1986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设立工业外贸专业,许多工科院校随即正式设置工业外贸专业,培养兼具机电产品知识和外贸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取得很大成功。

当时开办工业外贸专业的典型高校有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例如,湖南大学早在1981年就以“机械销售与外贸”的专业名称招收本科生作为开办工业外贸专业的试点,1983年正式采用“工业外贸”的专业名称,在完全具备了开办工业外贸专业的条件后于1985年正式申办该本科专业,1994年建立工业外贸硕士点,1996年湖南大学工业外贸专业成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专业。

工科院校开办的工业外贸专业具有其鲜明特色。由于拥有强大的理工科学科优势,很多院校都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既懂工业行业知识,又懂外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际化要求,旨在培养集工程、外经贸业务、外语于一体的复合型的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方向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武汉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则强调专业学习与现代科技行业技术特点相融合。天津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实际业务技能,又了解相关产品学知识,并能熟练地应用英语从事经济贸易活动,能够较快地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