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无法在真空中存在,因此,教师突破资本的困境,重建自我认同,一方面需要主体自我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基础性的方面是外部环境的优化与支持。
一、教师主体自我的突破策略
主体自我永远无法推卸其所承担的建立自我认同的使命。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首先需要的是主体自我内在的精神努力。正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向内的用心和努力”,并且是“人心自觉之力”。[1]
(一)职业敬畏感的确立
教师职业有其内在神圣性,所以,人会将学校称为“世俗的教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曾明确提出“教育的健康发展依靠我们有能力把神圣与世俗结合在一起,以便彼此间互相纠正,互相充实。”[2]这是因为,教师作为知识与信仰的承载者,只有对这一职业的使命怀有敬畏才能实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获得内在的自我认同感。然而,“在一个充满不敬的文化中,教育遭受的命运最为可悲——教育会变得日益平庸。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至平庸。”[3]当前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正是与教师对这一职业的平庸化理解密切相关的。教师对这一职业的神圣感和敬畏感的缺失,导致其对这一职业秉持一种世俗化甚至是庸俗化的理解。因此,收入的高低、身份地位的尊卑都成为教师建立自我认同的核心标准。过于庸俗化的职业认知会遮蔽这一职业的精神内核,使教师难以发现物质之外的精神高地,难以沉静其心,投入感情以静享教育的美好和意义。“我们失去了惊喜的能力”。[4]因此,教师想要突破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突破世俗的标准,更加充满敬畏地认识自己所选择的职业,在这一职业中创造超越性的价值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