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在教育均衡方面的政策导向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经济状况发展极不均衡,相应也带来各地教育的不均衡。就大范围而言,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就小范围而言,即使在同一市区县,邻近的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也可能有天壤之别。这种状况使近年来“择校”成为学生家长们的热门话题,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是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头痛不已的难题。而教育公平又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学生享受优质教育不能做到“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会让广大群众对教育改革持怀疑的态度,制约我国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
在这样形势比较严峻的背景下,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重视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开发丰富优质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重点开发师资短缺课程资源、民族双语教学资源。帮助更多的师生拥有实名的网络空间环境,方便其开展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努力办好公办教育的同时,鼓励发展民办教育”。从中可以看出,以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资源共享则是该举措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