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生,教师负担同样过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状况很长时期没有明显好转。教师的学生的负担究竟在哪里?
首先,毫无疑问是选拔性考试带来的竞争压力。这本是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存在并会一直存在下去,只不过在范围、程度、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已。然而我国相对单一的选拔标准,“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以及沿袭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应试教育”虽然饱受诟病,却依然大行其道、大显其威。为此,教师牺牲休息、娱乐时间备课、讲授和批阅作业,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巩固所学知识、进行大量练习,师生在“苦教苦学”的氛围中“并肩作战”,只为取得更高的分数,为学生获得升学或升入优质学校的资格,为学校赢得更高的升学率和更好的声誉。这种状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为突出,当时中、高考过分强调区分度和选拔性,试题求新求异,考试难度有增无减,且居高不下,这种导向使得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选拔功能则被强化和凸显。
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近年来课程改革也把改革考试制度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评价方式的变化带动教学的变化,试题更加科学合理:既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考查,也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既注重结果性评价,也关注过程性评价。另外,“一考定终身”的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改革先头部队”近年来出台的中、高考方案中,体现出考试科目的自主选择性,在英语听力部分可以“一年两考”取其中更高的分数等,这些都是可喜的尝试。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在被动的学习状况下,学生完全由教师控制和左右,“教就学,不教就不学;讲就会,不讲就不会”,学生沦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和创造分数的机器。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调动,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就只能在时间、数量上下工夫。从哲学角度来解释,那就是内因不发挥作用,外因如何努力总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