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理论和原则是其学习观和知识观的简要体现。联通主义创始人在论文、报告和博客中反复阐述这些观点。为了与传统学习理论相对照,联通主义以哲学取向、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为基本框架,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联通主义观点的哲学取向
联通主义学习并不适合于所有学习者,它对学习者的能力准备暗含两个前提假设:其一,学习者都受过教育,有信心和能力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其二,学习者有参与联通主义学习的能力,能对信息是否正确、是否对自己有用做出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联通主义学习的发生以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不适合所有学习阶段。就目前来说,这种学习更适合非正式学习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
从哲学取向上看,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围绕“连接”而展开,因为世界本质是“整体的、分布的,是对要素如何被感知者连接的反映”,因此他们认为对世界的认识即知识存在于连接建立的过程中,对应的方法则是从多个方面评价连接。
(二)联通主义的知识观
联通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连接中,是一种联通化的知识。知识是一种网络现象,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社会的知识都具有网络特性。人的大脑本身也是一个网络,包括多个实体、神经,且彼此连接,人脑中的知识就出现在这些连接中。网络中的知识有很多特性,最核心的有三个:动态性、隐性和生长性(即网络中的知识通过与其他节点的交互而建立新的连接,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动态网络和生态——有适应力的模型。高质量的网络及其联通产生高品质的知识分享。
个人是联通主义的起点,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种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反馈给个人所组成的网络,提供给个人进一步学习。个体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具有阶段性,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路径:意识和理解(基本信息处理技能,工具使用)→联通形成(建立个人网络)→贡献和介入模式识别(识别网络中的新兴模式和趋势)→意义生成→实践(反思网络生态的形成,并改变网络以外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