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管理的理性

第一节 大学管理的尴尬境地

字体:16+-

大学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目前面对来自环境的种种压力,如政府的强烈干预、财政的日益拮据、纳税人的不断抱怨,作为它自身文化个性与品格体现的传统大学精神与理念、组织的结构与制度化特征等,都成为人们所责难和质疑的对象。现代大学的种种举措更成为人们抨击的焦点,诸如人才培养质量滑坡问题、办学效益低下问题、学术规范、大学精神缺失问题,等等。大家不禁追问:大学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三个不满意”

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大动**时期。大学规模急剧膨胀,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逐年攀升,学科专业与日俱增,教学改革花样翻新,行政管理推陈出新。校园内彩旗飘飘,标语横幅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大学却危机四伏,出现了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和公信危机。[1]具体表现在:政府、社会、大学的“三个不满意”:其一,政府不满意。当下在国内,政府是高校投入的主体,是最大的股东,是大学的举办者(除一部分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外)。举办者认为大学忽视社会服务功能,理论脱离实践,办学效率低下,没有起到社会“加油站”的应有作用。其二,社会(家长、用人单位)不满意,认为校园到处充满商业讯息,教授只顾报项目、做项目、结题、报奖,无暇照顾学生。培养出的学生只懂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弱;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不足,质量滑坡,毕业生就业率低、缺少公平意识,等等。其三,学者们(教师)不满意,认为当前高校自主办学地位不足,行政化、官僚化严重,缺少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去行政化”呼声强烈。在社会逐利大潮的影响下,大学出现了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热潮,“升格热”“改名热”“建设热”“合并热”“扩招热”,等等,社会政治可以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主导了大学的发展。而大学从本来应该是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角色,蜕变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的奴仆和工具,成为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没有品格、没有精神的流浪者。大学逐渐失去了“海上之灯塔”“社会之明灯”的社会精神家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