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执政”的依据:文件、经验、模仿
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全国目前有2409所高等院校,30多万高等院校行政人员[1],20多万专职行政管理队伍,他们靠什么在“执政”?执政的依据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大学管理的专业性是否受到人们的认可?
笔者认为,当下大学管理者(或行政者)多数处于“跟着感觉走,执政底气不足”的状态。大学行政为什么这样管理?每天做事情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无外乎这几种情况:上面领导布置的(行政命令的);过去就是这样做的(经验的);一流大学的做法(模仿的);国外学来的(引进的);管理学是这样讲的(移植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为此才造成当下国内高校“千校一面”,没有特色;行政队伍泛化、官僚化;行政人员被排斥在“专业人士”之外的尴尬局面。
当然,目前大学管理,这种靠“命令”、靠“经验”、靠“模仿”、靠“拍脑袋”的工作方式,并不是管理者的过错,他们也很“迷茫”:他们也想把工作干好,可又不知怎样干?干好的标准是什么?政府一个标准,社会一个标准,大学内部也有自己的标准,向哪个方向努力?大学管理同其他行政机关、企业管理有何区别?大家需要理论的武装,需要理性思考。
作为一名大学管理者,在工作中有很多问题常常驻足在自己头脑中并且困惑着自己,而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最基本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一,大学管理是否很重要:过去,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的传统大学不也发展得很好吗?
第二,大学管理是否有规律可循:大学管理是不是科学?算不算“学问”?是否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管理工作?从事行政工作算是“专业人士”吗?
第三,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在哪里:大学管理同一般行政机关管理、企业管理有何区别且为何有这样的区别?管理学的理论在大学适用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