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管理的理性

第一节 领导与战略

字体:16+-

本节聚焦三个问题:第一,校长职业化问题;第二,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问题;第三,办学特色问题。这些问题是组织领导与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

一、校长的职业化出路

一所大学办的好与坏,发展的快与慢,大学校长至关重要。校长承载着办学理念、治学精神和育人的责任。无论在领导决策方面,还是管理调控方面,大学校长都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校长职业化是今后一时期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学校长职业化也成为热门话题。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撰写的《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究与启示》[1],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职业化进程

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如果大学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群体,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自大学诞生之时,大学校长始终与大学的变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史。

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与作用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西方国家大学校长职业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

1.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

从大学管理角度看,在中世纪后期大学组织诞生直至近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学的管理是以教授的权力为核心,以自治为特征。大学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讲座制,使教授集研究和教学于一身,教授在大学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权力,拥有学校的经费分配、教学科研等事务的管理决策权。学术自治虽说是学校的权力,但实际上都掌握在教授手里。大学校长及学院院长的角色与地位是象征性的,没有多少实权。当时的校长通常任期一年,是由教师同行根据其资历指定的,具有兼职性质,被看作是具有特别名称的教师而不是“管理者”。欧洲宗教改革后,尽管出现了校外人士参与组成的委员会以及董事会等组织参与学校事务,但大学的管理与决策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大学管理与决策权仍主要控制在教授手中,大学校长的角色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