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理性研究

第二节 理性主义思潮的历史流变

字体:16+-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将理性作为思想核心的学说统称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正如理性概念辨析时所表明的,本书所指的理性主义并非与经验主义或经验论相对的狭义理性主义,而是包括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立场和观点的广义理性主义。可以说,它构成了西方文化发展的底座。学者研究表明,理性主义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涵:一是一种世界观,把世界看成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人只要运用自己的理性,便可以认识它的规律;二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人生理想,把理性看成人的本质,认为遵循理性指导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三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尊重理性、崇尚科学、重视逻辑思维,相信知识的力量。[1]这种理性主义体现的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世界观,认定世界万物中存在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逻各斯”;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并认为人可以通过其特有的“理性”能力确证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当然,这种作为世界观、人生哲学、文化传统的理性主义确实推动了对科技发展的追求,但由于过分相信并追寻世界的直线式进步,并将人的理性进步与世界的进步等同起来,因而在认识与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造成了人类自我中心主义。依照理性主义的逻辑思路,可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探寻理性的历史,而所谓探寻理性的过程就是“认识”,而探寻理性的结果就是“知识”。

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约公元前624—前547,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创始人)宣布“水是万物的始基”时,他就是运用自己的理性做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理性判断。这一判断集中表现了人类思维的统一性与超越性,揭示了事物的普遍性与齐一性。“水是万物的始基”举起了希腊理性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人们相信理性就可以洞见和把握世界的本源,哲学开始抛弃了远古关于天地生成的非理性信仰和传说,沿着追寻世界本源的理性之路向前发展。毕达哥达拉斯学派“数是万物的始基”则开创了一种不是从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概括,而是从抽象概念下降到感性事物的路径,并研究了“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成为西方哲学史“理性”和“非理性”对立的最初表述。数学在古希腊直至近代欧洲都被认为是表现人类理性的最典型科学。“理性”一词在它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理性主义就是主张用科学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的哲学道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前399)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柏拉图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本体论,而且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他使真、善、美与理性天然结合,成为光照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亚里士多德则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地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古希腊理性主义在亚里士多德的“主动理性”中臻于极致。[2]至此,古希腊的学术体系及其学者的学问取向已经蕴涵了后来西方大学与学术文化传统中引以为重大特征的种种萌芽,即对绝对知识的执著信念,通过知识而达至善与自由的境界。古希腊作为认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为后世奠定了理性主义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