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指希腊喜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通常会随着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角色的特点和人物特征。心理学中沿用“面具”的含义,一方面指一个人在社会文化的要求下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的成分。
一、人格及其特征
对于人格的准确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人格理论家、人格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高尔顿·阿尔波特(G.W.Auport),在对50多个各具特色的人格定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格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人格是个体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
人格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有以下四个特征:
(1)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点,人格是在遗传、环境、后天教育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成长和教育环境形成各自独特的心理。古语有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是说明了人格的独特性。
(2)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说的就是人格的稳定性。人格通常不会经常变化,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人格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或者环境的变化,人格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3)统合性。人格不是一种成分,而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通常,人格的内部具有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评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个人结构中的各方面都彼此和谐一致,说明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反之,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者“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