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大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主要任务是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客观上,由于中国的大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完成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实际上面临着完成青年期的自我统合和成年早期的亲密感建立的双重任务。
一、自我统合的生命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是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出现时的一种内在的自信。自我同一性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对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贯穿终生的过程,但这个问题在青春期表现尤为明显。首先,在这一阶段,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的同一性危机。青年人突然觉得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能为所欲为了。其次,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花很多时间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或者耗费不少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最后,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将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如果青年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角色混淆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或者只是口头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很快又改变角色。消极的同一性(或反向认同)就是获得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可的、令人厌恶的角色。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们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他们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来得太多太快。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避免过早接纳四分五裂的社会角色,他们有时会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暂时离开大学去旅行,或者去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这是青年寻求某种同一性的一种方式。而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但仍能效忠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力。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