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亲情关系的道义中,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完全精神性的,具有最高的道义,对家庭的存在与维系,对一个人的成长,也都具有极大的精神意义。“孝”字源于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孝”字的构成,上半部分是一个“老”字,下半部分是一个“子”字,老护佑子,子支撑老。“孝”的字形体现着“父慈子孝”的造字本义。
人的精神具有超越自我以观自身的本性,在这种精神反省中,人必然会发现父母乃是现实自我的“本”。基于报恩精神,人便必然还报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恩德。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十分强调孝道的价值。《孝经》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甚至认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礼记》也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一、孝在当下:尽孝要及时
古人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错过了孝养父母的时机就永远无法追回来。其实,孝道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人们常说,失去的东西愈发显得珍贵,而失去父母的眷顾,才知道那份亲情永远不可再得,才知道报恩的机会永远不可再有。当父母远去,推开家门满院是萋萋的荒草,举目寻找是空空的屋子,不再会有那熟悉的面容,也不会再有温情的问语。即便是身背多少礼物,他们也不会接了;无论手捧多少钱,他们也不会用了。
【案例】
孝子项方品[1]
浙江孝子项方品的母亲患的是肝坏死,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短期内将有生命危险。为报母恩,及时尽孝。19岁的项方品毅然献出了大半个肝脏,是全国年龄最小的捐肝者。儿子作为供体,母亲作为受体,两台近亲活体肝移植手术同时展开。儿子带着血温的多半个肝脏回归到母亲的体内。尽管是近亲活体肝移植,母亲术后仍需要用抗排异药,每天的药费要300元左右。面对昂贵的手术费、药费、营养费,项方品手术后两个月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火车。他乐呵呵地卖力工作,乐呵呵地面对严酷的生活,为的是多挣些钱,攒足妈妈的医疗费和营养费。他说:“人的肝脏只要30%就够用了,其他都是储存在那里的。我的肝脏切除50%给我妈,只要两个星期左右,我的肝脏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80%。我休养几个月就会和正常人一样的。10年后,如果妈妈需要,我还可以再捐。”肝脏可以再生,母亲只有一个,只要母亲需要,儿子还可以再捐献,这样的孝行,足以撼人心、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