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著者在讲述完痴人孙子楚和阿宝的爱情故事后,议论道:“异史氏曰:‘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虽然蒲松龄只是借此言总结性痴、情痴的孙子楚与富家女阿宝历经坎坷而终成眷属,同时又科场高中、功成名就的故事,但“书痴者文必工”,却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写照,道出了普遍的哲理和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规律。我愿就此展开,援笔为文。
所谓书痴,即痴迷读书的人。这些人对书的感情不是一般性迷恋,而是以书为友,嗜书如命,有的甚至如醉如痴,似狂若癫。清代的萧抡谓、袁枚是典型的书迷,他们一旦书不在手,便心中空空,百无聊赖,甚至有负疚之感,所谓“一日不读书,如做负心事”。黄山谷也说自己,一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陆游也是典型的书痴,他十三四岁时,“偶尔见藤**有陶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宋代杨万里“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把读王安石的绝句当成了早餐。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一生爱书,忠贞不贰,曾赋诗曰:“来生缘分如能结,烛影刀声又若何。”
书痴者为何文必工呢?这是因为读与写是内在关联、有机生成的。写需要读内化吸收,不然,就无从可写;读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为外化的写做好倾吐应用的积淀和准备。也有人将读比作“吸”(积淀),将写(创生)比作“呼”,读写的奥妙全在“呼吸”之间。但读书的人多了去了,未必能达到“文必工”的境界,这就关涉“痴”和读的多少及程度的问题。
从程度上看,痴者,读得透者也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嗜书,是因为他们“入乎其里”,读出了味道,读懂了真谛。他们读书“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故能“就其深”。曹雪芹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读而不解其味的群体中,书痴的人是不在其列的。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因其“解味”,才痴迷投入、欲罢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