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读书的三重境界

字体:16+-

境界是人的修为、追求所达及的层次和程度。中国古代论及境界这一概念,主要与诗文创作有关。例如,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人潘德兴则提出“学诗三境”。“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此外还有一些概念,如气韵、风骨、格调,这些与境界内涵相近的概念也都与文论或诗论有关。

什么是读书的境界?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解读和答案。如有人从读书的方法视角概括读书的三重境界为:吞、嚼、品。泛读“吞”之,精读“嚼”之,细悟“品”之。“吞”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读书。“嚼”是咀嚼消化、汲取吸收阶段的读书,是在“吞”的基础上的知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是玩味、领悟、含玩式地读书,是在“嚼”的基础上的悟性升华,是读书方法的最高境界。书读到“品”的份上,往往将“吞”“嚼”“品”相继并用,“吞”文字,“嚼”新意,“品”韵致。“吞”至其博,“嚼”至其深,“品”至其灵。

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从读书的效用功能角度概括读书的三境界。“读书有三重境界:一为读知识,长学问,从而高雅;二为读智慧,把知识变为觉悟、动力、谋略;三为读人品,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

香港散文家董桥则从读书的过程入手,用毛泽东的三段词来比喻读书三境界。一曰:“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喻学海苍茫,自感不足,目标明确,决心读书,气势浩**。二曰:“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表现读书不畏艰险、斩关夺隘、所向无敌之豪情。三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比喻读书后知识大长,知古博今,通晓人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