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读书?这是很重要的命题。表面上看,这两个问题是自明的,其实是自迷的。尤其是在读书实践中,人们往往为读而读,并不明了读书的真谛,目的的混沌性、遮蔽性十分突出。我们有些人书读了不少,但并不知道为何而读。比如,寻章摘句,死于他人言下;比如,矜奇炫博,武装自己的嘴巴;比如,读而无用,使自己的头脑成为“杂货铺”。这些其实都有悖于读书的初衷。毛泽东同志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读书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再从知识、理论的本质看,理论的本质在于解蔽,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人获得行动的解放和自由。由是观之,读书的旨归、落脚点在于应用,在于实践,换言之,读书应重在用书。只有用书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
学会用书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一些名家的论述中见其一斑。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说过:“聪明的人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人的智力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在知识的浩瀚的海洋里辨明方向,是否善于利用知识的仓库——书籍。”培根说:“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梁漱溟的观点是:“真学问的人,学问完全可以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手里完全不会用。”英国有个名叫阿克顿的所谓“学者”,他一生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家中藏书18万册,终身勤奋攻读,不少书都能背下来,可以称得上是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之人,可是直到他68岁生命结束时,一篇论文也没留下,也没有提出任何有创造性的见解。这就是不会用书而产生的“阿克顿”式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