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方法中,我最为推重的就是做笔记。这看似笨拙和不合时宜的方法,其实依然是迄今为止最巧慧、最有效的方法。现在一些人读书不喜欢做笔记。有的人过于迷信自己的记忆能力,认为自己记忆力强,不需要做笔记。其实,人的记忆力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想象得那样强大、那样神奇,它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评价得过高,也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它承受过多的不能承受之重,到头来都是靠不住的。也有“不少人觉得做读书笔记挺麻烦的,不愿费事。其实长远一点看,是减轻了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为以后节省时间和精力先做储备”。事实正是如此,读的时候嫌费事,不记,用的时候记不起来,就要费大事,而且抓耳挠腮、紧张焦虑,可还是于事无补。何苦来哉!早知今日,何不记之?
做笔记的好处或者说意义,约略有以下几点。
弥补记忆力之不足
做笔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记忆力和读书的效果。苏联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就是和遗忘做斗争。人脑是漏斗,总是会忘的。而且记忆是叠加式的、覆盖式的,新的记忆覆盖旧的记忆,旧的记忆因被覆盖而弱化、淡化,最后遗忘。记忆的遗忘特性和覆盖性能,都要求我们做好读书笔记。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文字是可以超越时空,弥补记忆的。亦如俗话所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思想在头脑里是气体,说出来是**,记下来就变成了固体。且不说记的过程就是一次记忆强化过程,单就记的结果看,它能保留住那些书的精华所在,便于“温故”,不让记忆的“漏斗”漏掉。如清人李光地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随则心必随之,虽诵览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胡適谈读书,讲到朱熹读书的眼到、口到、心到“三到”时,说“实在是很好,不过觉得‘三到’有点不够,应该是‘四到’”。他又加了一个“手到”,并强调“手到”有几个意思:做札记,抄录备忘,提要,记录心得。这是十分正确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