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静态的心智活动,它不是动手去做的体力劳动,而是用心而为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需要热闹的场面去振奋人,需要“嗨呦嗨呦”的号子去鼓舞人,读书则是“去热闹化”而崇尚安静的一种活动。尽管有人举出名人或领袖故意在闹市读书,以磨炼自己的心志,但并不能改变这一行为违反读书规律的本质。设使我们有条件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为什么非要跟自己过不去,跟读书效果过不去,选择不适合读书的情境去读书呢?何况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名人和领袖,所以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和效仿。
满瓶不响,静水深流。哗哗喧闹流淌的必然是清浅的溪流。读书亦然,静心深读,险躁就浅,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静不下心来。浮躁得像风中止不住的幡,像水中按不下去的葫芦,像鞭下停不住的陀螺,那哪能行呢?现在国人读书少、读书浅备受诟病,流行的是电视、电脑、手机“三屏”阅读。朱永新教授指出:“读屏,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观屏,它不是严格意义的阅读状态,更多的是一种点览、浏览状态。读书是‘深阅读’,观屏则是‘浅阅读’和‘轻阅读’。”这就是静不下心来的结果。太多的人被物欲俘获,被躁动操弄,被浅俗裹挟,逐利匆匆、噪声嚣嚣、俗欲汹汹,哪里还有心思、心境静下来读书。所以,回归读书,重要的是使人们能够静得下来,能坐到书桌前,而不是酒桌上、牌桌上。
生命的常态是平静与深邃,而不是动**与浅俗。它需要读书来造就。而读书需要外在环境的清静和内在心灵的安静,需要抵御外在的喧嚣,抛却过度的物欲,过滤折腾的浮躁,拒斥浅薄的俘获。“以一种古典的平静之心面对书籍,这是我们能否真正走进书香世界的前提。”王栋生教授也提出“静养式阅读”。“让教师们的心静下来,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中,通过阅读,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生活品质,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为什么读书需要静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