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40岁以后的阅读

字体:16+-

中国人当下的人均寿命是76岁,若按较高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岁来计算,40岁是一个中分点;按人的生理机能状况来透视,它是一个由盛而衰的下降的始点;按人生规划来审视,它是人生的折返点。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那过了折返点后的后半程究竟应该怎么跑,读书如何助力人生的丰富、发展和圆满,已急迫地摆在人们眼前。

四十不惑,是孔子给出的人谋道修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或要求。惑,从心,从或。“或”就是或许、或者,就是不确定性。从现实来看,“惑”就是心的选择迷茫、定位困惑、价值焦虑。不惑,即人必须用心做出选择决断,走向确定性。“不惑”就是指我们有了自己明确的选择和定向,确立了追求的价值和目标,或者说是获得了生命的某种确定性体悟和认同。人到了40岁如果还不能“不惑”的话,那真的就有点晚了。正如白居易诗曰:“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令人生嗟老叹悲之慨。

回到读书上来,30岁以前,如果还没有认真读书,认为还有大把时间在手,尚有年龄资本,优哉游哉,蹉跎岁月,缺乏时间的紧迫感,那么时间的流水可能不经意地就在我们一晃神或弹指之间流走了。岁月的脚步匆匆复匆匆,我们也只好无奈地调侃自己已是“奔四”的人了。是的,时间流逝,年龄增长,我们除了虚长10岁甚至更多的年龄,还有什么?“不惑”之年,我们不惑了吗?想来可悲,我们依然有惑,依然不能解惑,依然懵懂困惑。我们依然处在非自明的盲目状态或盲从境地,缺乏人生规划和思考,没有发展意愿和追求,深陷“惑”中而不自知,还自我感觉良好。更为严重的是,有的人虽然意识到“惑”的存在,却不思解惑,认为“惑”也好,“不惑”也好,都没有自我超脱的感觉之好。他们宁肯放弃阅读,而停留在消遣享乐、游戏人生的层面。这是典型的放弃发展、拒斥进取,只想混日子的状态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