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我读故我在

字体:16+-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思考是一切知识最牢靠的基础,只有经由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鲜活真实的、人类特有的。笛卡儿作为唯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所推崇和强调的“在”的内涵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在”、思想层面的“在”、人的特有属性的“在”,目的在于弘扬人的理性精神和思考的力量。这种“在”与“我读故我在”的意涵是类同的、相通的。读书与思考是互补互动的。从互动的发生看,读书是思考的前提,即先有读书而后思考(虽然思考不局限于读书),读书应是先在的,或与思考相伴生的一种活动。从互补关系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指出:“‘我思’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我思’所能够确实解释的事情局限于现在完成时的存在,而对作为未来的存在无话可说,于是,‘我思’的问题幅度小于存在的问题幅度。”而“我读”获取的是间接的知识,它可以超越时空,大大拓展人的思考的界域。

其反命题,我不读,我还“在”吗?当然在,只是“在”与“在”不同,所以我们还需要追问,我“在”哪,我“在”的层次问题,我“在”的价值问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不读书的人的“在”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在”,是一种“活着”“谋生”层面的“在”,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所论及的人的吃、喝、穿、住、性最低的生理需求,即生存层面的“在”。这种“在”的位置和层次都是极低的,所以停留在这种“在”的层面的人往往被比喻为“草根族”。这里丝毫没有贬损和看不起这些人的意思,但这种低端的存在确实需要提升。黑格尔说过:“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