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世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开山之祖,与“理学”大师朱熹齐名,著作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古人以诗论读书者多也,其中有名的除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外,还有陆九渊的这首《读书》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思量。
前两句讲读书方法,强调读书一定不要着急忙慌、匆迫而为,它需要静心涵泳,深入体会,才能悟出其中的意味深长。不难看出,心学大师陆九渊的读书观是倾向于精读的。这与他的心学理论相关。他认为,心即是理。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心是唯一实在,而人心至灵,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明本心”,方法是穷理尽心,切己体察,故而主张读书要“涵泳”,精思深悟。显然,这一方法对当下盛行的浮躁支配的浅阅读、流行驱使的“屏阅读”具有矫正和警醒作用。阅读本应是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和宁静的一种方式,可现在就连这种方式本身也异化了。正如《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批评“屏阅读”时所指出的: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度。人们还能找到思想安顿、理性栖息的家园吗?人们还能觅得宁静致远、心灵放飞的精神归依吗?在这样的阅读状态成为主导的情势下,重读陆氏的这两句诗,对于沉淀浮躁的本心、回归读书的本真,实在不无意义。
后两句讲读书的策略。如果我们用心思考、潜心涵泳,仍然“未晓”,那就不妨权且放过或放下,但“权放过”不是真放过,事后还须联系自身,细细琢磨、思量,以求理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