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雅书院到广雅中学,它穿梭于时光的隧道之中,迁徙于烟雨的大地之上,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尘世沉浮,见证了近代教育百年的兴衰荣枯,也见证了数辈人的命运起落。
(一)新式书院领跑者
每逢大考或重要节日活动,广雅人都要跪拜张之洞,祈求“洞爷显灵”。“洞爷”是广雅学生对张之洞的昵称,他是广雅的创始人。
1886年即将入冬时,49岁的张之洞来到广州城西源头村,一眼就看中了这里的云山迤逦、风土清旷、交通便利,近省城而无喧嚣之累,不喧不寂,是理想的办学之地。
张之洞除了是我们所熟知的晚清重臣之外,他还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路先锋,对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莫大的贡献,并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当时称赞他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之洞一生致力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主张天下广设各级学堂,创办的书院多达几十所,其中就包括广雅书院。
在不辞辛劳觅得佳地之后,张之洞写信给当时的端溪书院山长梁鼎芬,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极尽溢美之词地详细描述了此地的形势。梁鼎芬是土生土长的广东番禺人,“岭南近代四家”之一。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也因此开罪了慈禧,被连降五级,自镌一方“年二十七罢官”的小印,愤而辞官。归南之后,梁鼎芬遇到了正出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并深得其赏识。广雅书院建成之后,张之洞任命梁鼎芬为广雅书院的首任山长[1]。
最后得源头村一处,东北则云山迤逦而来,注于粤秀,连山盘行环其东,北江抱其西,后枕增埗以北诸远山,前带彩虹桥下河,字东北而东南、而正南、而西南、而西,回绕如带。再近则一路经其前,亦回抱有情,南面平畴数百亩;平畴之外,则南岸诸村,林木葱郁,高山大河,左回右抱,雄秀宽博,似兼有之。距北门六七里,距增埗里许,距城距河既不甚远,而非尘嚣所到,颇于书院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