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有效性与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在管理学上,有效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保持规定功能的能力,也就是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处于完好可用状态的能力。”[65]有效性是与效率、效益紧密相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概念。徐晨(2008)认为,有效性是指政策投入对产出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大小。效益是以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作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效率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一个最有效率的政策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最高效益,同样,一个效益很高的政策也未必就是最有效率的政策。[66]周圆(2008)认为,对效率的衡量通常有两个指标:一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相同投入的条件下,产出越多时效率越高,产出越少时效率越低;二是产出的有效性,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或其他对象群体的需要。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实际上指有限的资源如何实现最有效的配置。[67]
政策有效性是指政策实施结果与目标预设之间的相关度。在教育学中,对教育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极少,大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相关教育政策的实际效果。在经济学中,对“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相对较多。特别是财政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在经济理论界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胡琨(2004)在其博士论文中就具体探讨了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与内涵,他认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财政政策能否影响实际总产出,以及影响的程度或大小。”“‘财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财政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如果财政政策能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等变量,则表明财政政策有效;反之,则财政政策无效。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承认财政政策有效的基础上,讨论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68]周英章(2002)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目前国内学者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还主要集中在第二种含义上,即在承认货币政策对实际变量具有系统效果的定性基础上,从量的角度讨论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从广义上看,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或完全无效是两种极端情况,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应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大小应该通过实证研究来得出结论。在没有具体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就肯定或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是不合适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