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阶段,这个阶段的高等教育政策主要侧重在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增加高校的数量上[7]。此阶段,河南省高等教育处在恢复和快速发展时期,在投资政策上河南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投资总额上财政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
该时期,无论是地方财政还是老百姓手中都不富裕,但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投资高等教育是中央和地方的共识。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有责任承担起投资的任务,在这一时期,采取政府投资占高等教育投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对学生免收学费,发放助学金,允许高校通过校办企业创收,向委培生和自费生收费等的高等教育投资政策是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
(二)投资渠道上开始了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探索
1978年以后,高等教育处在迅速恢复时期,并且中央财政也实行了“分灶吃饭”的体制。为了解决本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河南省政府允许了向委培生和自费生收费的政策,虽然当时委培生和自费生的比例较低,但此种做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启了高校的创收行为,拓展了资金的来源渠道。与此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办学的做法,也打破了原来“政府投入、学校支出”的单一政府投入体制[8],由最初的政府单一投资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该阶段对于河南省来说属于起步探索阶段,却为今后的多样化投资奠定了基础。
(三)投资方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该时期,我国的经济处于改革初期,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老百姓手中没有太多的闲散资金。政府通过免收学费和发放助学金的方式,解决了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激发了学生上大学的愿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对少数走读生和自费生收费,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就读大学的机会,既给个人带来了好处,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给学校增加了收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