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我国教育学术界有过一次大争论,就是我国教育方针除了提全面发展以外要不要提因材施教。争论并无结果,但主张不在教育方针中提因材施教的学者也并不反对因材施教。因为全面发展并非要求人人都是一个模样,一样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孔子教学就很重视因材施教。《论语》中有一段故事: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干起来呢?”冉求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干起来。”公西华感到很奇怪,就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干起来。’我有些糊涂,大胆地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的胆量太大,所以我要压压他。”故事说的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人的身心发展差异来讲;二是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讲。
人生来是有差异的。一是天赋有差异。一般孩子智商为100,有的孩子可以达到120,有的只有80、90。而且每个孩子的智力结构也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逻辑思维很强,有的孩子形象思维很发达;每个孩子的思维品质也不一样,有的敏捷而肤浅,有的迟缓而深刻。二是孩子后天发育的环境不同。有的生在城市,有的生在农村;有的生在富裕家庭,有的生在贫困家庭。不同的环境,孩子成长过程会有很大不同。我们讲教育公平,是讲受教育权利的公平,不是说不顾各种因素而强求一律。相反,用统一的要求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也是不利于每个孩子不同的发展的。几年以前我们在呼兰区开农村教育会议。会上一位清华大学的学生发言,他说,初中二年级时,父亲因为他的功课不好,让他辍学,是一位老师劝他父亲说:“这娃娃喜欢画画,让他上学吧。”父亲才答应了。后来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如果当时用一个标准来要求他,可能他真会辍学了。在大家都有学上的今天,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我们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出不来创新拔尖人才?就因为我们太讲求统一,忽视差异。学校趋同,要求同一,分数第一,没有特色。没有差异,没有特色,何来真正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