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童年的回忆[2]

字体:16+-

金童桥是江阴城东一个小镇,建在一条河边上。这条河是当时江阴的运输要道,北接长江通苏北的渡口,南通常熟苏州。金童桥小学坐落在镇中心,是一个如四合院的院落,校长是金阮达,也是金家大院的一支主人。学生并不多,只有四个年级几十名学童。因此上课是复式班,一年级与三年级合班、二年级与四年级合班。我们用的课本还是抗战前的,里面有许多抗日的内容。所以一到日本兵来清乡,学校就停课,我们把课本藏到墙壁下面的通风洞里,人都逃到别的村去。我们住在周庄、华墅时还经常逃到定山上躲在山洞里。那种担惊受怕的情景至今有时还会在梦中再现。

但小时候也有欢乐,日本兵也不轻易下乡来,因为这里还有游击队活动,所以平时也还安定。特别是过新年的时候,会有唱滩簧的戏班子到这里来演戏。戏院就设在学校旁的城隍庙里,我们放学后就挤进去看戏,什么薛仁贵征东啦,郭子仪征西啦,热闹非凡。我家门口是一家米店,旁边是铁匠铺,我时常喜欢站在门口看他们打铁。只见他们一忽儿把一块铁从火炉里拔出来,放在砧铁上敲打起来,一忽儿又把它放到水缸里,只听见“嗤”的一声,感到非常悦耳,但并不体会铁匠们有多少辛苦。

镇最西头有我奶奶的一个寄名儿子李某,顺便说一句,江阴有一种风俗,小孩子生下来就要找一位夫妻双全、儿女满堂的人做寄母,这样小孩才能保证健康长大。李家恰是金童桥的大户,兄弟几个开了面粉厂、榨油厂。我经常到那里去玩,面粉厂倒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榨油厂可是十分艰苦的场所,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我在那里见到了手工榨油的全过程。李家门面就是一个河码头。大豆由这里运上岸,工人背一袋大豆,掌管的就发给他一根竹签,等大豆搬完,工人以竹签兑换工钱。等到榨油时,先要把黄豆用机器压扁,然后放到木桶里去蒸,蒸好以后倒到用竹子编成的圆箍里,箍底里铺着蒲草。工人要把一桶蒸熟的滚烫的豆倒到竹箍里,然后垫上蒲草用双脚把它踩实,踩成豆饼,再把豆饼放到榨油机上去榨油。榨油机是木制的,工人用一个个木楔子打进去,把油榨出来。因为温度极高,工人们都是光着身子干活。劳动强度是极大的,现在想来真像人间地狱。他们的劳动令我印象极深。李家不仅开工厂,也种地、养蚕。春天蚕宝宝出生,休眠、蜕皮、吐丝、结茧,很有意思。夏天打麦场也是小孩喜欢掺和进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