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绿叶集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

扬子江畔的人才摇篮[1]

字体:16+-

去年春节,在北京的48届同班老同学聚会,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欢聚一堂,总要回忆起在南菁中学的往事。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时还是一个偏僻小城的中学出了那么多人才?就拿我们班来说,几十位同学都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在北京工作的就有十多位同学。当然与我们毕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需要人才,使我们有机会施展才能,但是这也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

南菁中学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学校之一。前身是南菁书院,新学制建立后,即改为南菁中学。一百多年来培养了众多人才。但是说实在的,我们读初高中的六年却是南菁中学最遭难的时期。初中三年是在日本侵略军铁蹄下度过的,高中三年则是在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我们初进学校的时候,校舍破旧不堪,仅有的一座教学大楼被日军炸成了断壁残垣,只剩了几间平房。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第一任校长李天民筹资盖了一座教学楼,名“重光楼”。虽然校舍有所改善,但设备依然阙如,物理、化学课都是在黑板上做“实验”。尽管如此,因为学校里有几位好教师,再加上南菁中学的传统,使我们在青少年时代没有虚度年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记得初中一年级教算术课的章臣顺老师,常常用图解法讲解四则应用题。如讲两车对开,时速不同,在一定距离内何时相遇等此类问题,都用图画出来,就很容易听懂。另外一位教初三平面几何的胡静莲老师,她那时才二十多岁,虽患有肺结核,但给我们上课时却总是精神抖擞。讲几何要画图,她画图又快又好,极富艺术性。高中二年级、三年级的数学课是吴菊辰老师教的,他讲课极富逻辑性,而且讲话很快,前后衔接,一气呵成。教国文课的是李成蹊老师,他喜欢给我们讲《文心雕龙》,使我们除了课本中课文外,接受到古典文学、文学评论等知识。教历史、地理的是李庚序老师一人,他那时很年轻,刚从浙江大学毕业。教历史像讲故事那样,很生动;讲地理都是自己在黑板上画图,画得很精确,使我们知道我国东北盛产大豆,山西富有燃煤,贵州富有铜矿。他有一次对我说,将来上大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养成“gentleman”精神,他指的是要养成高尚的、文雅的修养。还值得提到的是我们初中的音乐美术老师胡森林。他身兼两职,既教音乐又教美术。尽管当时学校只有一架风琴,但他的课上得有声有色,他给我们讲五线谱,介绍各国名曲,使我们学到许多音乐知识,并得到美育的培养。他不仅课堂上教我们,而且课下还组织各种活动,成立了合唱团、口琴队。我们在高中已经没有音乐美术课,但他仍然组织我们课外活动。因此南菁中学培养出了多位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