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环节是思考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从小有了这种创新意识,长大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他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
光读书不思考是不够的,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不会灵活运用就变成书呆子了。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总想寻求答案,所以老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建构知识,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没有活动,思维就激活不起来,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好的方法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增长智慧。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而不思考,学习的知识就不能理解透彻,就不能举一反三。这就需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能提出很多问题来。我们的教育缺乏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在课堂上满讲满灌,在课下又布置了许多作业,让学生用什么时间去思考?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去广泛学习其他知识,知识面拓宽了,思路打开了,就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从会说话开始就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新鲜感,总想问一个为什么。随着知识的增长,问题会更多。不会提问的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题。
第三环节是实践
教育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也是生产力。学校是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想创造知识,就不能离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我们要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那就要把教育和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生产结合起来,与社会的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信息社会更是如此。所以说,我们要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世界去实践。